在大婁山與武陵山結合部的渝東南武隆區,依靠自然生態,擼起袖子加油干,把綠色發展搞得風生水起,成功創建了“世界自然遺產、國家5A級景區、國家級旅游度假區”3塊金字招牌,以及全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。
在這幅“世界自然遺產、天地大美武隆”的美麗圖畫中,重慶武隆荊竹村村民用勤勞奮斗的雙手,在云嶺仙山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最美綠色“新圖景”。
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晚霞。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
憶過去,窮苦日子“永難忘”
荊竹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海拔在1000—1300米之間,林海、草甸、天坑、峽谷等自然資源遍布全村,森林覆蓋率達75%。由于生態良好,天空時常飄著朵朵白云,“云上荊竹”的美名由此而來。
早在45年前,這些自然生態山水,并沒有給大家帶來“財富”。相反卻因山高坡陡,交通不便、土地貧瘠、水資源匱乏等條件制約,被周邊的人們戲稱為“鳥都不生蛋”的“窮旮旯”。這些歲月片段記憶,更是讓荊竹村民永難忘。
住在荊竹村南邊桐梓園的老農王良,對曾經的“行路難”至今還心有余悸。那時烏江兩岸既無沿江公路,又無過江大橋。唯有沿著先輩在懸崖上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,先來到烏江邊再乘坐自制的小木船,才能走出大山。村里除了出行難外,還深受用水之苦。這里方圓幾十里沒有泉水,家家戶戶就房前屋后挖上土井,靠天落水來“解渴救命”。
今年81歲曾任村干部陳明江回憶道,荊竹村過去窮,其窮根關鍵在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滯后,是一個典型的無水、無電、無路、無產業的“四無”村。
航拍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。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
沐春風,貧瘠山鄉“展新顏”
“擺脫貧困,走出大山?!背蔀榍G竹村民的一個共識。1987年,荊竹村民伴著改革春風,開始擼起袖子開山修路。
“修路那些年,村民天不亮就趕到工地修路。為不誤農時趕進度,有的帶上做好的飯菜,餓了就在工地上生火加熱吃;有的帶上幾個生紅苕或苞谷粑,餓了就啃幾個,填填肚、充充饑,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?!碑斈杲M織修路的村干部陳明江回憶道。經過5年的開山挖路,苦干實干的荊竹人,硬是靠人工鋤挖手摳,終于把一條全程長13.4公里的泥石公路修進村。
“尋夢園”水果基地藍莓采摘。代娟/攝
2015年,歸原小鎮項目在荊竹村落地,采取“旅游景區+田園綜合體+特色小鎮+美麗鄉村建設”的全新“三園”融合模式進行開發,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,讓“荒原”變“歸原”,為荊竹走綠色發展之路注入勃勃綠色生機。
2016年,隨著武隆旅游產業的發展,重慶仙女山機場落戶。武隆區政府再次出資對荊竹這條公路進行加寬改直,“產業路”變“旅游路”,開啟荊竹村“鄉村旅游”轉型發展的“加速度”。
如此一來,荊竹村的村民借助自然生態優勢,跟隨時代節拍,培育發展起“葡萄仙壇”“仙家菜圃”等10多個高山特色產業園和30多家中高端精品民宿,成功走上新時代“農旅融合”發展之路。
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夜景。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
靠政策,繪出時代“新圖景”
北京時間2023年3月13日,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“最佳旅游鄉村”頒獎典禮,在沙特阿拉伯歐拉舉行。來自中國的重慶武隆荊竹村、廣西桂林大寨村獲頒“最佳旅游鄉村”。
“從‘窮鄉僻壤’變‘旅游鄉村’,見證了鄉村振興戰略既保護了‘綠水青山’,又帶來了‘金山銀山’?!鼻G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在談及村里這些年的美好變化時十分驕傲地說,這一切得益于黨和國家的好政策,讓荊竹村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路上跑出了“加速度”。
自黨的十八大以來,短短10年內,荊竹村村民的入戶路由“泥巴路”變“不濕腳”;吃水由“扁擔挑”變“管網放”;支付從“手工結算”變成“電子結算”;產業由“烤煙一業”變“農旅融合”……2019年荊竹村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“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”。2020年重慶仙女山機場通航,出行由汽車“穿越”變飛機“飛越”。2022年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授予“最佳旅游鄉村”稱號。
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,村民樂享小康。陳慶發/攝
當然,荊竹村更是依托旅游景區的優勢,組建了荊之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圍繞農旅產業提供保潔、勞務等服務,以此帶動更多村民和引進外地企業,來這里走“農旅融合”發展之路,用綠色發展擦亮“美麗鄉村”底色,不斷提高鄉村發展的“含綠量”“含新量”“含金量”。
漫步村莊,寬敞整潔的道路、白墻黛瓦的小樓、忙碌勞作的村民、瓜果飄香的田園……公路邊懸掛著的“歸原問舍,云尚荊竹”宣傳語,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耀眼。這不僅是荊竹村“農旅融合”的宣傳語,更是村民們樂享小康的幸福表達。